可以聽到的《利茲與青鳥》——對配樂的若干分析
主觀講,這並不是一篇品鑒或者安利性質的文章,我只是在嘗試着揭示一些《利茲與青鳥》中客觀存在的,可以被技術地敘述出來的內容。因此,這篇文章也許更適合已經看過一遍影片的觀眾來閱讀(我並沒有刻意迴避劇透),或者為那些本身喜好循着聽覺去欣賞影片的朋友們提供一個小小的指引。
主觀講,這並不是一篇品鑒或者安利性質的文章,我只是在嘗試着揭示一些《利茲與青鳥》中客觀存在的,可以被技術地敘述出來的內容。因此,這篇文章也許更適合已經看過一遍影片的觀眾來閱讀(我並沒有刻意迴避劇透),或者為那些本身喜好循着聽覺去欣賞影片的朋友們提供一個小小的指引。
Orange Ocean接下來要做的是什麼呢?我得到的回答是,他們希望在音樂活動中傾注更多的精力,以職業化的水準進一步地學習與創造條件。以此為前提,他們就得以製作更精良的錄音室專輯,走出青島做更多規格更高的演出,讓作品和現場形成良性循環。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的計劃和想法都等着去實現。有別於我對他們一貫的誇讚,他們敘述這些時,對自己的評價倒是相當地保留。但我能很清楚地感受到他們對未來十足的信心。
有些人可能更喜歡在他們的前兩張專輯裏,ITSOGOO用自己特有的詩意化筆觸表現的抨擊性的內容——誠然我們並非身處於一個美好的時代,誠然在這個時代專註於精神也許有一些犬儒,但我們永遠迴避不了對內心安寧的渴望——人們還是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中的。有時,也許是大多數時候,我們不得不以高度社會性的姿態示人,而另一種情況下,我們也會像身居空曠宇宙中的孤島一般,唯有藉助縹緲卻扎心的美妙電波才能相互感受吧。總會有一個晚上,我們都是宇宙島民。大概是這樣的。
總得來說,《吹萬》代表了吹萬樂隊在音樂上的探索與進步。但是錄音實在是這張專輯的不足之處,但這一點也反倒讓我對他們的現場更加期待。天籟萬般,他們只是在聆聽這個世界自身的聲音,而他們的音樂也只是這些聲音的迴響罷了。
這篇日誌統計了我在之前兩個月里(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所有音樂。這並非我這段時間內得到的所有音樂,然而我希望有朝一日這個比例可以達到全部。
這是一期補課性質的節目。從這期開始,我打算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向大家推薦當時的好音樂,然後逐漸追上今天的進度,再爭取變成一個常態化的新歌與專題音樂並行推薦的欄目。那麼,說說我之前聽到的好音樂吧。
而如何「客觀地說話」?顯然我們都知道,最首要也是最先應該做到的,也就是說得坦誠了。這是我們所有人的錯。我們希望能表現得彬彬有禮,是為了溝通順暢,但當我們把彬彬有禮視作目的,我們又有多少話變得再也不能說了?
所以說啊,讓我們閉上眼,把耳朵睜開,多聽一聽,順便也少想一想吧。
新世紀音樂脫胎於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新世紀運動」,而格萊美獎最佳新世紀唱片獎項建立於1987年。為我們所熟知的一些新世紀音樂人/組合,如 Enya、Clannad、喜多郎和 Yanni 等皆有過獲獎或提名。
Peter Kater & R. Carlos Nakai 的《Ritual》是我認為最有可能獲獎的唱片。
Jaws是一支來自英格蘭的新樂隊(可能就比洄遊早成立那麼一個來月)。然而,這張專輯真正吸引我的還是其總體的感覺,他們對樂器和人聲的使用極大增強了音樂的氛圍感,這和「噪」有本質上的不同,但也同樣有感染力。推薦順着曲目順序從頭聽到尾,你也會就地POGO起來的。
然而,他們在歌詞上也總體的將上一張專輯的親和感保留了下來,如此一來,他們簡直把一個坐標系內的所有聽眾討好了個遍——不光把我這樣裝逼成性的先鋒系聽眾勸了回來,小清新們也會找到傳承自《羽毛河》專輯中的滑膩感覺。
這張專輯的風格如此突出,然而樂隊畢竟受限於流行音樂的範疇,表現出強大創作力的他們在個人風格和主流審美之間,想必是做了一些合理的妥協的。就算如此,不管是有何種偏好的聽眾,在這張專輯面前相信都會感受到其鮮明的特點。那麼,我們不妨想像或期待一下,他們的現場表演或許會讓他們所透露出來的樂思釋放得更加徹底,那將會是一個多麼磅礴和肆無忌憚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