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聽到的《利茲與青鳥》——對配樂的若干分析

寫在前面:

主觀講,這並不是一篇品鑒或者安利性質的文章,我只是在嘗試著揭示一些《利茲與青鳥》中客觀存在的,可以被技術地敘述出來的內容。因此,這篇文章也許更適合已經看過一遍影片的觀眾來閱讀(我並沒有刻意迴避劇透),或者為那些本身喜好循著聽覺去欣賞影片的朋友們提供一個小小的指引。作為一篇「說事兒」的文章,我部分借鑒了類似於論文的文體。而為了讓普通的愛好者們也能通曉我想表達的意思,文章里並沒有碰那些在這裡顯得過於嚴肅而無用的音樂作品分析的表述,而是代之以稍微通俗一些的語彙。此外,我把敘述的對象集中在了對配樂的設計思路上,而並非賞析音樂本身,因此,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並沒有專門去聽影片的OST,對影片的同名劇中曲,也沒有作針對性的提及。在這幾點上,我希望讀者們能夠知悉。

另外,文中提到的影片中的時間點,也以BD版的視頻為準。


我不需要對《利茲與青鳥》作什麼多餘的介紹。從自己身邊的ACG受眾們對其的關注度來看,對這樣一部上映超過9個月,BD發售(相信這是周圍大多數人看到這部影片的途徑)也已經兩個月的動畫電影來說,已經不再需要以諸如「評論」、「推薦」或者任何對待熱點作品的態度來寫下什麼東西,相信在每個人的心中也一定已經存在了自己最真切的感想,就不必再看什麼文章去替自己總結了。而我作為一個配樂創作者,儘管自身實在是稱不上精進,卻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業務視角,闡述我個人對《利茲與青鳥》的配樂的見解,也嘗試著為諸位提供一個不同的觀影角度。

就結論來說,《利茲與青鳥》是一部配樂精緻巧妙的動畫電影。《利茲與青鳥》以音樂活動為劇情里的一大重心,再加上其舒緩寬曠的敘事節奏,留給配樂的表達餘地因而就被高度地壓縮,在為數不多的有配樂出現的場景中,也以點綴性、背景性的聽覺特點的音樂為主。這樣的考慮本身是十分合理的,在這樣的一部影片里,為了不讓配樂在聽覺上對劇情中吹奏樂部的演奏喧賓奪主,也為了不破壞整部影片清淡而細膩的風格把控,使配樂退居八線(技術層面上如此)實則是必然的處理。但就在這種極為受限的配樂表現空間下,《利茲與青鳥》的配樂依然體現出了匠心獨運的「設計感」,在成功達成配樂的基本功能——輔助影片的情緒表達,兼顧敘事節奏調配——的基礎上,也足以博得那些願意在影片中對聽覺有所體味的觀眾們的會心一笑。下面的篇幅,即為我對這部影片對配樂的設計思路作出的一些合理的推測與解構。


1. 從「有源」向「無源」的侵入——以最初7分40秒的音樂為例

lizandbluebird01

在談這個部分前,我們有必要明確一下影視作品中無源音樂有源音樂的概念。無源音樂又稱主觀音樂畫外音樂,是疊加在畫面之上,用以渲染場景氛圍、人物情緒的「真正的背景音樂」(表現為背景音樂和插曲等);而有源音樂又稱客觀音樂畫內音樂,是作為場景的一部分,由場景內的各種發聲體本身發出的音樂,如畫面內角色的歌唱、樂器演奏、擴音器播放的音樂等等均在此列。

而試想一下,這兩種彼此之間涇渭分明,定義完全不同的音樂,有沒有結合的可能性存在?《利茲與青鳥》開場的這段音樂即作出了這樣的嘗試。這段場景的主要內容是霙等待著希美的到來,然後一路跟在她的身後直至吹奏部教室。其配樂則有效地利用了場景里的聲音元素,結合本身高度具象化的作曲思路,帶來了一段和畫面內容緊密相扣的音樂。

從3分10秒處,希美出現的畫面開始:
[Airota][Liz and the Blue Bird][Movie][BDRip_1080p][x264_AAC][CHS][(004571)2019-02-11-12-14-41]希美出現。
鋼琴的核心律動引入,並且逐漸加厚(增加聲部)。音樂的速度與場景中希美腳步的頻率基本一致,其中七小節的音樂與腳步(及其音效)完全同步
[Airota][Liz and the Blue Bird][Movie][BDRip_1080p][x264_AAC][CHS][(005616)2019-02-11-12-59-04]霙跟在希美身後。
音響的厚度進一步增加,加入了馬林巴(及風鈴和pad等)。音樂整體呈現出節奏的錯位感,與音樂節奏若即若離的腳步聲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聽覺。這樣的設計為音樂賦予了跟隨的意象,吻合了場景中二人一趨一步的氛圍,所使用的鋼琴和馬林巴等樂器本身具有的顆粒化的音色更為畫面增添了淡淡的急切的情緒。
[Airota][Liz and the Blue Bird][Movie][BDRip_1080p][x264_AAC][CHS][(009552)2019-02-11-13-34-49]畫面轉換到霙的記憶中與當下別無二致的景象,初中時代的霙從那時起就開始跟隨著希美。
進入了「非實在」的場景,所有顆粒化的音色都被撤除,只剩下持續性的pad等,並逐漸加入代表霙和希美的音樂形象的雙簧管和長笛的音色,進一步加強這段音樂的感性色彩,而原有的顆粒化音色所負擔的節奏功能則由場景中的腳步聲代替。在場景的形態發生改變的同時,音樂的形態也隨之同步改變。
[Airota][Liz and the Blue Bird][Movie][BDRip_1080p][x264_AAC][CHS][(010200)2019-02-11-13-55-24]回到現實的場景,音樂也回歸原先的形態,直至這一段落結束。

總結來講,這個段落的配樂的具象化特點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是通過音色及節奏的運用,對與畫面對應的「跟隨」意象的表現,二是代表特定角色的音色聽覺的引入(關於全片中對與角色對應的音樂素材的運用,在後面的章節會專門提及)。而在這段配樂中我最想著重提及的一點,即從「有源」(音樂)向「無源」(音樂)的侵入,則體現在運用場景內音效(腳步聲)對配樂節奏的支持與修飾作用。這使得配樂在這裡不光滿足了自場景外襯托場景內部的情緒與氛圍的基本要求,也通過模糊配樂與音效之間的界限服務了前述的「使音樂具象化,讓音樂與場景的內容更緊密地聯繫與對應」的設計意圖。


2. 場景與音樂語言的對應

《利茲與青鳥》中存在著兩套場景,分別是霙與希美所在的現實世界,以及劇中劇的繪本場景。在兩套場景中,其配樂所運用的音樂語言也有著鮮明的不同。

首先是現實世界的場景。在《利茲與青鳥》的情節中,吹奏樂部的活動作為故事背景,在影片整體的篇幅中佔據了相當的比重,整部影片中因而存在著很多由角色們演奏樂曲的內容。在配樂中,作曲家選擇了與角色所演奏的樂曲本身截然不同的音樂語言,以避免在聽覺上與樂曲發生混淆,進而阻礙配樂的情感表達。在音色的選用方面,影片中吹奏部里管樂團所用的各種管樂器在配樂中被盡量迴避使用,而以諸如鋼琴、馬林巴和顫音琴等樂器構成音樂主體,帶來了音色的反差。同時,在大部分的核心劇情的場景里,配樂在一般意義涉及「可聽性」的功能要素上也作了有意的削弱,旋律的組織鬆散隨性,較少的聲部(樂器)數量使音響保持在較為單薄的形態,避免了飽滿的音響。由此造就的配樂是高度點綴化,並且在表現力上有所保留的,為場景本身留出了充足的表達空間。

[Airota][Liz and the Blue Bird][Movie][BDRip_1080p][x264_AAC][CHS][(023394)2019-02-11-19-28-06]
圖:繪本場景中的水彩畫風格

而在繪本的場景中,作曲家對配樂的創作思路則完全相反。與影片同名的劇中曲的音樂素材被用在了這組場景里,一方面管樂器在這裡成為了音樂的主體,另一方面,一部為音樂會場合創作的作品直接粘貼在了影片里,通篇富有歌唱性與流動性的音樂與影響結合,使得總體風格更近似於話劇與兒童劇。在影視音樂的一般標準看,這樣的配樂風格是完全過時的。在影片中,其過強的可聽性往往會顯得過於突出,同時難以勝任配合畫面襯托情感的用途。但《利茲與青鳥》里特意為之的如此的搭配,顯然是有所目的的。總覽本片的繪本場景中的風格,應當不難體會出其有意營造出的非現實感,不論是水彩畫風格的背景作畫,刻意棒讀式的台詞,或是這般的配樂,實際上都成為了這一整體風格的其中一部分,與現實世界的場景在氛圍上作出區別。

由此,針對兩套不同的場景,其配樂在音樂語言上形成了兩相對應且明晰的對比,作為音樂本身與場景的總體基調也是相符的,呈現的風格特徵可謂考究和鮮明。


3. 特定人物的音樂素材

《利茲與青鳥》的配樂中的另一條邏輯,是影片中部分音樂語彙與人物的對應關係。音樂創作中有一個名為「主導動機」(Leitmotiv)的概念,意為用一些清晰且確定的音樂語彙——通常是短小的旋律——指代一些概念(如具體的人物或抽象的情緒等),在樂曲中重複出現,以對這些概念不斷提及,從而為音樂賦予一定的情節的內涵。舉例來說,電影中特定的某個角色登場時,配樂里總有一段固定的旋律出現,便是一種主導動機常見的體現方式了。這樣的創作手法從瓦格納的時代一從沿用到了今天,從我們的上一代人熟知的各種樣板戲一直到諸如《教父》《2001太空漫遊》等等著名的電影中,皆可一窺主導動機的影子,這些音樂語彙也不再限於旋律,而擴展到了諸如節奏、和弦走向和音色等更廣義的音樂素材中。在《利茲與青鳥》中,由於角色們大都是樂器演奏者,因此通過她們演奏的樂器指示角色就成為了一種很直觀且巧妙的處理(尤其在前面提到過,「現實」場景中的配樂里使用管樂器的情形非常少,因此管樂器的聲音出現時就會有相當明顯的聽覺)。在這裡舉兩個最典型的例子:

① 希美和霙的音樂素材——長笛和雙簧管

長笛和雙簧管同時出現的情形,常用於兩位主角之間發生了劇烈的情緒表現的場景。因為這種用法主要是音色方面的指示,所以出現的音樂材料通常不具旋律性,而以持續性的長音為主。在影片中,這種用法一是出現在前述的最初的場景中,二是臨近最後的劇情高潮的段落(1小時06分和1小時16分的位置)。

Airota][Liz and the Blue Bird][Movie][BDRip_1080p][x264_AAC][CHS][(096393)2019-02-15-00-23-33][Airota][Liz and the Blue Bird][Movie][BDRip_1080p][x264_AAC][CHS][(109613)2019-02-15-01-27-13]
圖:影片在1小時06分和1小時16分,出現了代表希美和霙的長笛和雙簧管音色時的畫面

而到了真正的劇情高潮的位置(1小時17分),這一音樂素材卻沒有再使用,而是回歸了鋼琴和顫音琴做點綴的,「常規化」的配樂風格。很顯然,此時將發揮表現力的空間完全交由畫面與台詞就已足夠,暫時便不需要動用音樂做什麼氛圍和情緒上的輔助了。

[Airota][Liz and the Blue Bird][Movie][BDRip_1080p][x264_AAC][CHS].mp4_snapshot_01.17.14_[2019.02.15_05.11.03]
圖:1小時17分
② 劍崎梨梨花及「雙簧樂器組」的音樂素材

我在全片中最喜歡的部分要放到最後說。讓我們回到影片的第20分鐘,梨梨花正式登場,想邀請霙加入「雙簧樂器組」一起享受放學後的時光的場景:

這裡的音樂主題是這樣的:

lizsheet1

在梨梨花正式登場的這一場景中,本主題的呈現方式也在隨著畫面中不同角色的出場情況而變化,相應角色在劇中擔當的樂器恰好會出現在配樂中。讓我們重新看一遍這個片段,畫面轉至兩個吹奏大管(好吧,是一支大管和一支低音大管)的學生在角落裡望著梨梨花和霙的對話的同時,大管也在低兩個八度的位置開始演奏同一主題:

而在之後和梨梨花(及兩位大管女生)有關的場景中,這一主題便開始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重複出現,例如下面的22分鐘處,主題第一次重複,由於這一場景是雙簧組三人一起出場,音樂也是以雙簧管和大管同時發響為開始。

42分鐘處,第二次重複,演奏樂器換成了鐘琴(glockenspiel),襯托梨梨花躡手躡腳地偷聽眾人講話的氣氛。

45 – 46分鐘處,第三次重複,其中第一遍是雙簧管演奏的原型,第二遍呼應梨梨花的情緒變化,換成了加止音氈的鋼琴音色(可能?)。

48分鐘處,梨梨花與所仰慕的霙學姐面對面親密交談的場景,是主題的第四次重複。以木琴演奏主題,並且用混響處理使音色柔和化(可能?),與前幾次主題出現時的活潑的聽覺作出對比,襯托出氣質歡脫的梨梨花終於得償所願之後,歸於安寧祥和的心情。在此之上又配以兩條由雙簧管演奏裝飾性對位聲部,其中一條是活潑的斷奏,而另一條是舒緩的持續音。合理的推測下,這兩條雙簧管聲部分別映射了同為雙簧管演奏者,性格卻十足不同的梨梨花和霙。配樂正是用這樣兩個聲部的結合,喻指二人由此真正開始產生了交集。

應補充說明的是,整部影片中不論是梨梨花還是其它的配角學生們,她們登場的場景中大多以歡快悅耳的音樂作為配樂。在整體基調趨於平順細膩的影片中,正是通過這些場景的插入,來豐富情以及調整劇情的節奏的。


4. 一點結語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最初定的主標題是《在受限的表現空間中建立配樂語言的方法》。《利茲與青鳥》的整體風格使其留給配樂的表現空間高度受限,狹義的配樂在這部動畫電影中彷彿是那麼地不明顯。然而在這種情形下,《利茲與青鳥》依然能作出如此精緻、饒有趣味又不失邏輯的配樂設計。進一步講,作為一部以音樂表演活動為背景的動畫電影,其配樂能夠不與影片中的音樂要素產生衝突,做到了「戲中」與「戲外」的音樂的有機結合。這足以說明《利茲與青鳥》配樂的優秀水準。我希望這一點能為越來越多的觀眾所知,因此才有了這篇文章。如果有人能夠不僅因為《利茲與青鳥》是「一部優秀的京阿尼動畫電影」或「一部優秀的百合向動畫電影」,同樣也因為它是「一部配樂考究且出色的動畫電影」這樣的原因,而對其喜愛、稱道或留下印象,也算是如我所願了。

讓我們對作曲家牛尾憲輔、動畫監督山田尚子、及其它所有參與了本片的音樂工作的人們致以敬意。


Bonus. 掏出一個彩蛋給你看

請看《利茲與青鳥》中的這一片段:

再請看同樣由山田尚子擔任監督的TV動畫《輕音少女》S01E02的片段:

6條評論

      • Gustav大佬您好。我是一名京吹粉絲,看到您這篇文章後受益匪淺,一邊回味,一邊也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遂蹦出根據您的文案製作一期視頻的念頭,不知道能否引用?我會支付一定的酬勞,若您有意的話請通過QQ(895980761)與我聯繫,謝謝!

發表評論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