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主观讲,这并不是一篇品鉴或者安利性质的文章,我只是在尝试着揭示一些《利兹与青鸟》中客观存在的,可以被技术地叙述出来的内容。因此,这篇文章也许更适合已经看过一遍影片的观众来阅读(我并没有刻意回避剧透),或者为那些本身喜好循着听觉去欣赏影片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小小的指引。作为一篇“说事儿”的文章,我部分借鉴了类似于论文的文体。而为了让普通的爱好者们也能通晓我想表达的意思,文章里并没有碰那些在这里显得过于严肃而无用的音乐作品分析的表述,而是代之以稍微通俗一些的语汇。此外,我把叙述的对象集中在了对配乐的设计思路上,而并非赏析音乐本身,因此,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并没有专门去听影片的OST,对影片的同名剧中曲,也没有作针对性的提及。在这几点上,我希望读者们能够知悉。 另外,文中提到的影片中的时间点,也以BD版的视频为准。 |
我不需要对《利兹与青鸟》作什么多余的介绍。从自己身边的ACG受众们对其的关注度来看,对这样一部上映超过9个月,BD发售(相信这是周围大多数人看到这部影片的途径)也已经两个月的动画电影来说,已经不再需要以诸如“评论”、“推荐”或者任何对待热点作品的态度来写下什么东西,相信在每个人的心中也一定已经存在了自己最真切的感想,就不必再看什么文章去替自己总结了。而我作为一个配乐创作者,尽管自身实在是称不上精进,却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业务视角,阐述我个人对《利兹与青鸟》的配乐的见解,也尝试着为诸位提供一个不同的观影角度。
就结论来说,《利兹与青鸟》是一部配乐精致巧妙的动画电影。《利兹与青鸟》以音乐活动为剧情里的一大重心,再加上其舒缓宽旷的叙事节奏,留给配乐的表达余地因而就被高度地压缩,在为数不多的有配乐出现的场景中,也以点缀性、背景性的听觉特点的音乐为主。这样的考虑本身是十分合理的,在这样的一部影片里,为了不让配乐在听觉上对剧情中吹奏乐部的演奏喧宾夺主,也为了不破坏整部影片清淡而细腻的风格把控,使配乐退居八线(技术层面上如此)实则是必然的处理。但就在这种极为受限的配乐表现空间下,《利兹与青鸟》的配乐依然体现出了匠心独运的“设计感”,在成功达成配乐的基本功能——辅助影片的情绪表达,兼顾叙事节奏调配——的基础上,也足以博得那些愿意在影片中对听觉有所体味的观众们的会心一笑。下面的篇幅,即为我对这部影片对配乐的设计思路作出的一些合理的推测与解构。
1. 从“有源”向“无源”的侵入——以最初7分40秒的音乐为例
在谈这个部分前,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影视作品中无源音乐和有源音乐的概念。无源音乐又称主观音乐、画外音乐,是叠加在画面之上,用以渲染场景氛围、人物情绪的“真正的背景音乐”(表现为背景音乐和插曲等);而有源音乐又称客观音乐、画内音乐,是作为场景的一部分,由场景内的各种发声体本身发出的音乐,如画面内角色的歌唱、乐器演奏、扩音器播放的音乐等等均在此列。
而试想一下,这两种彼此之间泾渭分明,定义完全不同的音乐,有没有结合的可能性存在?《利兹与青鸟》开场的这段音乐即作出了这样的尝试。这段场景的主要内容是霙等待着希美的到来,然后一路跟在她的身后直至吹奏部教室。其配乐则有效地利用了场景里的声音元素,结合本身高度具象化的作曲思路,带来了一段和画面内容紧密相扣的音乐。
从3分10秒处,希美出现的画面开始:
总结来讲,这个段落的配乐的具象化特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通过音色及节奏的运用,对与画面对应的“跟随”意象的表现,二是代表特定角色的音色听觉的引入(关于全片中对与角色对应的音乐素材的运用,在后面的章节会专门提及)。而在这段配乐中我最想着重提及的一点,即从“有源”(音乐)向“无源”(音乐)的侵入,则体现在运用场景内音效(脚步声)对配乐节奏的支持与修饰作用。这使得配乐在这里不光满足了自场景外衬托场景内部的情绪与氛围的基本要求,也通过模糊配乐与音效之间的界限服务了前述的“使音乐具象化,让音乐与场景的内容更紧密地联系与对应”的设计意图。
2. 场景与音乐语言的对应
《利兹与青鸟》中存在着两套场景,分别是霙与希美所在的现实世界,以及剧中剧的绘本场景。在两套场景中,其配乐所运用的音乐语言也有着鲜明的不同。
首先是现实世界的场景。在《利兹与青鸟》的情节中,吹奏乐部的活动作为故事背景,在影片整体的篇幅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整部影片中因而存在着很多由角色们演奏乐曲的内容。在配乐中,作曲家选择了与角色所演奏的乐曲本身截然不同的音乐语言,以避免在听觉上与乐曲发生混淆,进而阻碍配乐的情感表达。在音色的选用方面,影片中吹奏部里管乐团所用的各种管乐器在配乐中被尽量回避使用,而以诸如钢琴、马林巴和颤音琴等乐器构成音乐主体,带来了音色的反差。同时,在大部分的核心剧情的场景里,配乐在一般意义涉及“可听性”的功能要素上也作了有意的削弱,旋律的组织松散随性,较少的声部(乐器)数量使音响保持在较为单薄的形态,避免了饱满的音响。由此造就的配乐是高度点缀化,并且在表现力上有所保留的,为场景本身留出了充足的表达空间。
![]() 图:绘本场景中的水彩画风格 |
而在绘本的场景中,作曲家对配乐的创作思路则完全相反。与影片同名的剧中曲的音乐素材被用在了这组场景里,一方面管乐器在这里成为了音乐的主体,另一方面,一部为音乐会场合创作的作品直接粘贴在了影片里,通篇富有歌唱性与流动性的音乐与影响结合,使得总体风格更近似于话剧与儿童剧。在影视音乐的一般标准看,这样的配乐风格是完全过时的。在影片中,其过强的可听性往往会显得过于突出,同时难以胜任配合画面衬托情感的用途。但《利兹与青鸟》里特意为之的如此的搭配,显然是有所目的的。总览本片的绘本场景中的风格,应当不难体会出其有意营造出的非现实感,不论是水彩画风格的背景作画,刻意棒读式的台词,或是这般的配乐,实际上都成为了这一整体风格的其中一部分,与现实世界的场景在氛围上作出区别。
由此,针对两套不同的场景,其配乐在音乐语言上形成了两相对应且明晰的对比,作为音乐本身与场景的总体基调也是相符的,呈现的风格特征可谓考究和鲜明。
3. 特定人物的音乐素材
《利兹与青鸟》的配乐中的另一条逻辑,是影片中部分音乐语汇与人物的对应关系。音乐创作中有一个名为“主导动机”(Leitmotiv)的概念,意为用一些清晰且确定的音乐语汇——通常是短小的旋律——指代一些概念(如具体的人物或抽象的情绪等),在乐曲中重复出现,以对这些概念不断提及,从而为音乐赋予一定的情节的内涵。举例来说,电影中特定的某个角色登场时,配乐里总有一段固定的旋律出现,便是一种主导动机常见的体现方式了。这样的创作手法从瓦格纳的时代一从沿用到了今天,从我们的上一代人熟知的各种样板戏一直到诸如《教父》《2001太空漫游》等等著名的电影中,皆可一窥主导动机的影子,这些音乐语汇也不再限于旋律,而扩展到了诸如节奏、和弦走向和音色等更广义的音乐素材中。在《利兹与青鸟》中,由于角色们大都是乐器演奏者,因此通过她们演奏的乐器指示角色就成为了一种很直观且巧妙的处理(尤其在前面提到过,“现实”场景中的配乐里使用管乐器的情形非常少,因此管乐器的声音出现时就会有相当明显的听觉)。在这里举两个最典型的例子:
① 希美和霙的音乐素材——长笛和双簧管
长笛和双簧管同时出现的情形,常用于两位主角之间发生了剧烈的情绪表现的场景。因为这种用法主要是音色方面的指示,所以出现的音乐材料通常不具旋律性,而以持续性的长音为主。在影片中,这种用法一是出现在前述的最初的场景中,二是临近最后的剧情高潮的段落(1小时06分和1小时16分的位置)。
![]() ![]() 图:影片在1小时06分和1小时16分,出现了代表希美和霙的长笛和双簧管音色时的画面 |
而到了真正的剧情高潮的位置(1小时17分),这一音乐素材却没有再使用,而是回归了钢琴和颤音琴做点缀的,“常规化”的配乐风格。很显然,此时将发挥表现力的空间完全交由画面与台词就已足够,暂时便不需要动用音乐做什么氛围和情绪上的辅助了。
![]() 图:1小时17分 |
② 剑崎梨梨花及“双簧乐器组”的音乐素材
我在全片中最喜欢的部分要放到最后说。让我们回到影片的第20分钟,梨梨花正式登场,想邀请霙加入“双簧乐器组”一起享受放学后的时光的场景:
这里的音乐主题是这样的:
在梨梨花正式登场的这一场景中,本主题的呈现方式也在随着画面中不同角色的出场情况而变化,相应角色在剧中担当的乐器恰好会出现在配乐中。让我们重新看一遍这个片段,画面转至两个吹奏大管(好吧,是一支大管和一支低音大管)的学生在角落里望着梨梨花和霙的对话的同时,大管也在低两个八度的位置开始演奏同一主题:
而在之后和梨梨花(及两位大管女生)有关的场景中,这一主题便开始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重复出现,例如下面的22分钟处,主题第一次重复,由于这一场景是双簧组三人一起出场,音乐也是以双簧管和大管同时发响为开始。
42分钟处,第二次重复,演奏乐器换成了钟琴(glockenspiel),衬托梨梨花蹑手蹑脚地偷听众人讲话的气氛。
45 – 46分钟处,第三次重复,其中第一遍是双簧管演奏的原型,第二遍呼应梨梨花的情绪变化,换成了加止音毡的钢琴音色(可能?)。
48分钟处,梨梨花与所仰慕的霙学姐面对面亲密交谈的场景,是主题的第四次重复。以木琴演奏主题,并且用混响处理使音色柔和化(可能?),与前几次主题出现时的活泼的听觉作出对比,衬托出气质欢脱的梨梨花终于得偿所愿之后,归于安宁祥和的心情。在此之上又配以两条由双簧管演奏装饰性对位声部,其中一条是活泼的断奏,而另一条是舒缓的持续音。合理的推测下,这两条双簧管声部分别映射了同为双簧管演奏者,性格却十足不同的梨梨花和霙。配乐正是用这样两个声部的结合,喻指二人由此真正开始产生了交集。
应补充说明的是,整部影片中不论是梨梨花还是其它的配角学生们,她们登场的场景中大多以欢快悦耳的音乐作为配乐。在整体基调趋于平顺细腻的影片中,正是通过这些场景的插入,来丰富情以及调整剧情的节奏的。
4. 一点结语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最初定的主标题是《在受限的表现空间中建立配乐语言的方法》。《利兹与青鸟》的整体风格使其留给配乐的表现空间高度受限,狭义的配乐在这部动画电影中仿佛是那么地不明显。然而在这种情形下,《利兹与青鸟》依然能作出如此精致、饶有趣味又不失逻辑的配乐设计。进一步讲,作为一部以音乐表演活动为背景的动画电影,其配乐能够不与影片中的音乐要素产生冲突,做到了“戏中”与“戏外”的音乐的有机结合。这足以说明《利兹与青鸟》配乐的优秀水准。我希望这一点能为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知,因此才有了这篇文章。如果有人能够不仅因为《利兹与青鸟》是“一部优秀的京阿尼动画电影”或“一部优秀的百合向动画电影”,同样也因为它是“一部配乐考究且出色的动画电影”这样的原因,而对其喜爱、称道或留下印象,也算是如我所愿了。
让我们对作曲家牛尾宪辅、动画监督山田尚子、及其它所有参与了本片的音乐工作的人们致以敬意。
Bonus. 掏出一个彩蛋给你看
请看《利兹与青鸟》中的这一片段:
再请看同样由山田尚子担任监督的TV动画《轻音少女》S01E02的片段:
写了这么长,如果再加一句,就是
我永远喜欢剑崎梨梨花.jpg
有源音乐又称主观还是客观?
卧槽我笔误了!!!!!谢谢你发现了(扑通
Gustav大佬您好。我是一名京吹粉丝,看到您这篇文章后受益匪浅,一边回味,一边也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遂蹦出根据您的文案制作一期视频的念头,不知道能否引用?我会支付一定的酬劳,若您有意的话请通过QQ(895980761)与我联系,谢谢!
改了一下。有源(有声源)音乐就是客观音乐。
字里行间透出的专业力。
不愧是奖学金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