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Are RETRO Generation!! —— Chiptune Index

说到 chiptune 的话,诸君可能会有一些陌生,但是说到 8-Bit 相信诸君必定是常常看到或者听到。所谓的 chiptune 也就是由老式家用电脑、录像游戏机和街机的芯片(也就是所谓的 chip)发出的声音而写作的曲子。Chiptune 其实是个出现不久的概念,因为当时的机器发出的声音与其说是乐曲,更像是音效,而原本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这样一些低比特率的音效则在二十一世纪突然回潮,变得chic了起来(时尚轮回定律)。说起来 8-Bit 只是属于 chiptune 的一种,但是因为概念的混淆于是大多数人都把 8 比特这种低比特率音乐直接等同于 chiptune 了,现在 CD 的采样格式一般是 44kHz 24-Bit,8-Bit 音乐应该是算 Low-Bit Music(低比特率音乐)。Chiptune 特有的粗糙、生硬的音效,与高比特率音乐带来的平滑细腻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之不管是出于对童年记忆的怀念或只是出于纯粹的潮流乍起,chiptune 在近年开始大肆流行了起来,各路 pop 歌手都会赶着时髦在曲子里加点 chiptune,君不见大牌如林肯公园都于 2010 年推出了一张8-Bit专辑《8-Bit Rebellion!》,忘记这些跟着风潮作为边角料加入的音效式 chiptune,作为小小索引带大家来听一些原汁原味的 chiptune 才是本文的目的呀!

Chiptune 可以由游戏机中的声音处理芯片发出,也可以由 SID 芯片(著名的 C64),而现在有许多音乐人使用 gameboy 来制作,当然当然现在很多软件也可以制作(虽然笔者认为这样的声音不够纯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制作 chiptune 也比最初要使用 MML 要进步了太多,尽管大家制作的方法不同,不过也形成了一群专注于 chiptune 的音乐人。因为 chiptune 起源于日本,chiptune 在日本自然是群众基础大大的有,日本玩 chiptune 的音乐人甚多,笔者就比较有特色的简略介绍。笔者是从 YMCK 开始入 chiptune 这个大坑的。YMCK 成立于 2003 年,被称为日本Electro Pop 救世主的 YMCK 走的是泛爵士 + Pop 的路线,女主唱甜美的嗓音和泛爵士乐风格的编曲使乐曲弥漫着轻松愉快的氛围,再辅以 chiptune 使人一听就不觉上瘾且区分度极高。他们的音乐 MV 也统一采用像素风格的动画。将可爱和复古进行到底。(爱心)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官网提供了他们自制的一个 VST,免费,很简单挂上就可以制作 chiptune 啦!

Omodaka 是成立于 2000 年的组合。由歌手金泽明子和编 / 作曲寺田创一组成。寺田创一不愧为 1989 年起就一直活跃的老艺术家,将日本传统民歌和 chiptune 碰撞,产生奇妙火花。金泽明子的日本传统唱腔各种使用拖腔改变人声的音色,编曲却都是 chiptune 生硬僵化的音色。寺田创一对乐曲内在节奏的变化和对比也把握得十分精准。人声长时值延续同时 chiptune 部分采用短促、细碎的节奏。这种具有张力的对比导致了这个组合令人非常容易洗脑掉坑。值得一提的是寺田创一明显和笔者一样是巴赫脑残粉,从 2002 年的专辑《Fortunate 1 Mark》开始就有首改编 Cantana  No. 147的曲儿,再到2006年的专干脆用《Cantana  No. 147》作专辑名,2014的最新专辑《Bridge Song》里的《BWV. 645》,就是巴赫的六首舒布勒圣咏其中一首《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醒来吧,守望之神呼唤我们)。而寺田创一在他编曲使用的复调思维明显也是承自巴赫。笔者在德国和日本的音乐人身上经常能感受到他们深厚的古典乐风格的构思,比比看,国内外还是差距巨大呀。

日本虽然是起源之地,但是由于日本亚文化在全球巨大影响力,英美澳欧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chiptune音乐人。先说笔者最爱的Saskrotch,笔者认识他是起源于《Crunchy Records Compilation 2008》这张怪异又赞到不行的合辑(到现在仍旧是笔者心目中的 chiptune Top 1 ),由厂牌 Crunchy Records 发行,虽然 Saskrotch 在整张合辑里只有一首,但是暂停 / 人声 / bass 反拍 / 速度变化把一首(和最炫民族风一样)的 4/4 拍曲子搞得高潮迭起,可见此君对乐曲节奏把握技术的高妙(同时也可以在 Soundcloud 上搜索到 Saskrotch)。Saskrotch 一扫 chiptune 给人的刻板印象:可爱,复古。游戏化。在他手下的 chiptune 变得更加成人化,注重对速度变化的精准掌控,chiptune 带上了有些扭曲残忍的可爱感。与日本 chiptune 音乐人的风格明显不同。(所以我是不同意有些爱好者认为“纯 chiptune 在日本”这种说法的)此前 Saskrotch 曾用 Shame Boy 为名发过几张EP,自称是为了泡妹子而开始玩音乐的他,貌似仍旧没有用音乐泡到妹子?(笑)与 Saskrotch 风格有些类似的的 Starpilot 也是笔者的心头好,如果说 Saskrotch 更注重乐曲本身旋律和节奏之间的关联性的话,Starpilot则有点像在把玩 chiptune 这种音色,冷酷又癫狂地把音色剖开后与节奏无机连接。(同样可以在 Soundcloud上 搜索并关注) 。

提到亚洲以外的 chiptune 艺术家组织(当然后来发展壮大后也加入了亚洲的 chiptuners)就不得不提 8-Bit Peoples 这群啦。创立于1999年,Jeremiah Johnson(Nullsleep)和 Mike Hanlon(Tangible)共同发起。现在由 Johnson 和 Joshua Davis(Bit Shifter)一起运营着厂牌和网站。8-Bit Peoples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 chiptuners,除了常驻的 Nullsleep、Minusbaby、Bit Shifter、Trash80、Random 等之外还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席”chiptuners:Saskrotch(美)、USK(日)、Sulumi(中)、Goto80(瑞典)等等一长串名单。发行专辑运行网站等活动之外他们还发起了 Blip Festival ,Blip 就是哔哔声,指代 chiptune 的音色。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属于 chiptuners 的节日,2006 年至 2012 年间,他们已经在纽约、墨尔本、东京、奥尔堡(丹麦)办过十一次 Blip Festival ,不过很可惜的是他们宣布 2012 年东京是最后一届 Blip Festival。虽然如此,Blip Festival 把 chiptune 带上了水面,让更多人开始注意到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小众”的音乐种类,New York Times、ABC News、WIRED Magazine 都曾撰文介绍关于 Blip Festival 和 gameboy 制作 chiptune 的相关内容。使更多年轻人开始注意 chiptune 这种音乐。

可喜的是,国内也有不少音乐人制作 chiptune。最成规模的是山水厂牌的分支 Kill Club,Kill Club 已经发行了不少作品。可谓是国内 chiptune 的中坚力量。首脑 Sulumi 毫不夸张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将视线转向 chiptune 的音乐人。(正是因为 2006 年发行的《立体声巧克力》在多年前引发了笔者对 chiptune 音乐的爱,才有后来的一发不可收拾)相对于其他的电子乐种类如 house、techno、big beat 等等来说,chiptune 真的是不太适合舞池的类型,但是 Sulumi 的 chiptune 仍然可以让人跳起来,而一路追着听下来直到最近的《Unconsciousness》,Sulumi 的音乐观念可以很明显的让人感到这些年来他已经经历了起初对音色的运用到现在一种类似古典乐作曲的,更为理性的创作方式。除了厂牌之外,其他的爱好者集聚地有:8-Bit Loves Chiptune、Nanoloop & Little Sound DJ 、Little Sound DJ 研究协会、Game Boy 等热情友爱的豆瓣小组。(刚发现 8-Bit Loves Chiptune 小组人数已经达到1500啦!)

在写作的过程中,有 VGM(video game music)爱好者反映我写 VGM 太少,毕竟很多人也是由 VGM 入坑。这里我不得不说几句,按照音乐的价值和功能来分,VGM 属于实用音乐,它的写作更多侧重于音乐的实用功能。在此处体现为对游戏中情节和动作等的衬托,旋律线条和和声走向都不是很明晰。此类音乐并不侧重对音乐本身的欣赏。笔者是把 chiptune 视作一种单纯审美的音乐种类来对待的。所以从音色上来说 VGM 属于 chiptune 是没错,但是并非笔者心目中的 chiptune,所以在这篇完全出于个人好恶的文章里就没有过多介绍了(笑)。

收尾写到这里,除了感谢在 chiptune 发展中贡献自己力量的 chiptuners,同时也感到作为一个成长在亚文化浸入生活的时代的青年人可以做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然和祖辈父辈不同,制作音乐可以简单、有趣、充满个性,更可以复古、怪异,甚至带点乖张。现在就拿起你们手边积灰的 gameboy 来制作属于自己的 chiptune 吧!

注解与参考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