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把科普放在开头吧。
“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这个概念,或者说被新世纪音乐所囊括的音乐,曾经被中国的听众们冠以“背景音乐”、“自然音乐”、“环境音乐”等多种称呼。这种说法是有一定准确性的。我们习惯于赋予自然以灵性,而新世纪音乐恰是脱胎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世纪(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一个强调灵修、神秘主义和泛灵信仰的文化思潮。起初的新世纪音乐便是为了帮助人们冥想而创作,因此听起来通常不会太过动感。到了今天,新世纪音乐的已经从概念上取代了传统意义的轻音乐(Parlour Music)。标志着在相应的场合,人们耳边的音乐已经变得不那么通俗,而是更加地考究而富有高格调。当然,这样的变化并无法以好坏衡量,而只是一种趋势罢了。
格莱美奖最佳新世纪唱片奖项建立于1987年。为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新世纪音乐人/组合,如 Enya、Clannad、喜多郎和 Yanni 等皆有过获奖或提名。
2015年提名(2月8日颁奖)
- Paul Avgerinos – Bhakti
- Peter Kater & R. Carlos Nakai – Ritual
- Ricky Kej & Wouter Kellerman – Winds of Samsara
- Kitarō – Symphony Live in Istanbul
- Silvia Nakkach & David Darling – In Love and Longing
Paul Avgerinos – Bhakti
Paul Avgerinos 是一个美国作曲家与音乐制作人。在此之前,他已经获得了多个新世纪音乐的专门奖项,而被格莱美奖提名则是第一次。
“Bhakti”是从梵语的“भक्ति”音译而来,意为虔诚。这张专辑也由此有限地强调了其印度风格。为什么说是“有限”呢?因为其中对印度风格的阐释仅限于几个风格要素,比如印度与中亚的民族乐器(最明显地就是在一大部分曲目的开头,用扬琴族乐器演奏的级进旋律),以及由旋律独特的人声形成的装饰声部。但其真正的特别之处在于比一般新世纪音乐更加强烈的节奏,作者这方面的处理显得恰到好处,既没有让节奏过于强烈而破坏其音乐清心静气的特质,又额外赋予了强烈的感染力。
Peter Kater & R. Carlos Nakai – Ritual
德裔美籍作曲家 Peter Kater,在2004-2014的11年间获得了9次提名。而美洲土笛(Native American flute,又称印第安土笛)演奏家 R. Carlos Nakai 作为他自 1992 年始的老搭档,是一位美国纳瓦霍人原住民(这个民族也是“风语者”故事的发源地)。
与其富有宗教色彩的标题相对的,这是一张音乐风格相当通俗化的唱片。相对于同类音乐里动辄用合成音效“打底”的做法,这张唱片完全使用了原生乐器,听觉效果也相当精简,这种做法恰恰为乐器本身的表现力提供了空间:通听整张唱片,你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乐器——美洲土笛、钢琴、中提琴、萨克斯和人声的吟唱与诵读——交替为音乐提供动态,这让音乐的表现力集中在了乐器的演奏技巧上,实际上其中各种演奏的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尽管音乐本身是没有含义的,但这样的音乐里极为细腻的力度与演奏法变化,再加以纳瓦霍人为我们所知的“风语”的低吟(就算我们并不知道其中含义),仿佛会让听众与音乐家们心灵相通一般,想象出其中可能包含的浓浓深意。
这张唱片是我认为最有可能获奖的唱片。
Ricky Kej & Wouter Kellerman – Winds of Samsara
这张唱片则是体现出了稍有不同的特点。这张唱片中除了使用了大量的电声音色以外,还加入了诸多采样与合成音效。不论是经过自动音高修正(Auto-tune)处理的人声,以及类似呼麦的振荡音,还是流水、海浪和驼铃的声音,都用不同的方式大大增强了音乐的氛围感。在如此对于新世纪音乐更加“普通”的音乐编制之上,我们能听到比上一张唱片中更强烈的音乐动态,这个动态并非来自乐器演奏,而是来自“配器力度”——与乐器演奏力度不同,它是通过增减声部与音区,即音乐的“厚度”来提供力度变化。
这张唱片在风格上凸显出了把世界各地音乐元素杂糅的尝试。最典型的例子体现在《Remembrance (Greensleeves)》中,人声、弦乐、扬琴和印度笛(Bansuri)交替表现的是英伦民歌《绿袖子》(这首民歌也被改编为圣诞颂歌《What Child Is This》)的旋律。
作曲者 Ricky Kej 是一位印度裔美国人,他的搭档,笛子演奏家 Wouter Kellerman 则来自南非。
Kitarō – Symphony Live in Istanbul
这张唱片则让我完全喜欢不起来。尽管喜多郎无疑是很多人的新世纪音乐启蒙,也尽管我们在这张唱片里可以找回很多相当熟悉的曲调,但不得不说,这张唱片中的音乐思维相对于其他同类的音乐比已经……落后了。织体过于简单平铺,通篇是冗长无趣的单旋律而没有其他音乐要素的变化,这都让人感觉到它所存在的差距。这个差距并不在于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也不在于喜多郎本人的音乐造诣。而在于二十多年以来,音乐人们已经将这个音乐风格作出了相当大的发展,拿一堆老作品与之相比显然并不公平,但显然也逊色了一些。
相信评奖者是出于对喜多郎的敬意而对他再次提名,也相信像喜多郎这样的大师并不会介怀于单单一次的格莱美奖,但这一张“经典回归”式的精选辑显然不足以与提名中的其它唱片相比。
这是2014年3月在伊斯坦布尔哈里克会展中心( Halic Congress Center)的音乐会现场录音,基本都是已发表的知名曲目。
Silvia Nakkach & David Darling – In Love and Longing
这张唱片的作者是阿根廷作曲家(同时也是心理学家)Silvia Nakkach 和美国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David Darling(分别在2002、2010年获得格莱美提名与奖项)。这里使用的编制同样是以原声乐器为主,但音乐写作和乐器演奏技法更加现代,体现出了一些先锋派古典乐的风格。
作曲技术显然是这张唱片的长项所在,仔细欣赏便能体会出其中的精雕细琢。特殊的乐器演奏法带来的是特殊的音色,几乎每一件乐器的性能都被如此压榨到了极致。和歌曲的意义不同,人声在这里同样作为一样乐器存在,其音色的变化与器乐是相互配合的。尤其在《Melting》中,男声与大提琴同度重叠,产生了奇妙的“拍频”效果,两种音色相互交融,让大提琴能够演奏语言,让男声也带有了摩擦金属的听觉。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张唱片。唯独要想到的是,它的风格可能对听众的欣赏水平要求更高,这点在商业化导向的格莱美奖里也许并不是优势所在,但这绝不能掩盖其优秀的本质。
对获奖可能性的预测(从高至低)
- Peter Kater & R. Carlos Nakai – Ritual
- Paul Avgerinos – Bhakti
- Silvia Nakkach & David Darling – In Love and Longing
- Ricky Kej & Wouter Kellerman – Winds of Samsara
- Kitarō – Symphony Live in Istanbul